7月24日,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丝路发展论坛在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盛大开幕,数字丝路正以全新姿态续写连接世界的时代新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数字文明造福各国人民,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此次盛会致力于打造一个开放包容、创新引领的全球对话平台,为构建数智时代的国际合作新范式贡献智慧,并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融入新时代数字文明建设,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澎湃的时代动能。
传承文明根脉,深植信息时代数字基因。回溯历史,丝绸之路从来不只是一条商贸通道,其诞生与发展,本质上是人类突破地域限制、追求互联互通,进而实现共同进步、文明互鉴的伟大创举。从张骞出使西域完成“凿空之旅”,到郑和七下远洋留下千古佳话,古代丝绸之路让东西方文明在对话中交流互鉴。有学者指出,“自古以来,各种思想、习俗、语言都在这个连接着东、西方的丝绸之路上相互碰撞,这一状态到今天依然在持续。”可以说,在当今时代,数据正成为新的“丝绸”,算力拉动着新时代的“驼队”与“千帆”,而互联网构建起数字世界的“驿站网络”。
向海而生的泉州,孕育了跨越千年的文化根脉。作为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泉州与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实现贸易往来,曾享有“东方第一大港”的美誉。如今,泉州传承丝路文化,深度融合数字技术与传统艺术、人文内涵,激活传统文化基因与海洋基因,加速进军“数字蓝海”,再现“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盛景,向世界演绎数字与文明、文化与未来的深度对话,不断书写向海而行、向海而兴的文明密码。本次论坛选址泉州举办,既是对历史文脉的致敬,更是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下,向世界发出“以数字文明续写发展新篇章”的盛情邀约。
弘扬丝路精神,续写数字文明发展新篇。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更加凸显。与此同时,全球数字鸿沟、技术鸿沟、智能鸿沟仍在扩大,数据安全风险、人工智能伦理等问题交织,单边主义与保护主义抬头。在此背景下,发展数字丝路的意义愈发凸显。这就需要我们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秉持丝路精神,加强数字化发展战略对接,推进各领域交流,共同推动数字经济创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有责任把丝绸之路精神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往昔,丝绸之路开启东西方交流的大时代,架起中国与世界交往的桥梁。如今,互联共享的“网络空间”,宛如一条无形的“数字丝路”,为世界各国搭建起一座座续写数字文明发展新篇的桥梁。本次论坛设置了“‘一带一路’数字贸易开放合作”与“国际运输数智化转型与可持续发展”两大议题,积极促进数字贸易、国际物流等重点领域国际合作,还将重点加大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的赋能力度,通过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研修院开设相关培训课程,提供普惠性数字技能提升路径,助力其打通参与数字经济发展的通道……论坛吸引来自全球49个国家和地区,以及13个国际组织的600余名嘉宾参会,赓续数字时代丝路精神,将共同助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不断谱写数字文明时代的发展新篇章。
共同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迈向新阶段。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世界正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国际贸易体系面临严重冲击与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弘扬丝路精神,就是要坚持合作共赢。中国追求的是共同发展。我们既要让自己过得好,也要让别人过得好。”本次论坛搭建全球交流合作平台,聚焦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智能化发展,数字产品服务和技术贸易、跨境电商等热点议题展开交流,有力促进国际数字贸易蓬勃、健康、有序发展。
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本次泉州的数字丝路实践,既是对千年丝路文明的深情回望,更是对人类数字文明未来的前瞻探索。我们清晰地看到,数字时代的丝路精神,正在技术创新的浪潮中赓续人文价值的薪火,在开放合作的实践中书写共同繁荣的新篇。在全球交流合作日益深化的当下,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丝路发展论坛留给我们的宝贵启示,就是秉持丝路精神的文明基因,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迈向新阶段,让数字技术真正成为增进人类福祉的桥梁,让网络空间成为文明互鉴的新舞台,最终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好愿景。
(作者系陕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西安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